Blog Archive

顯示更多

朝聖之路2024年Via Francigena Lausanne to Rome - 黑蚊肆虐的波河平原

D17 July 01, 2024  
Santhia – San Germano Vercellese – Montonero – Cascine Stra – Vercelli 28 公里 
Stay : Ostello Sancti Eusebi 自由捐獻 
終於來到了波河平原這一段,在接下來持續大約一周,直至到達Piacenza皮亞琴察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永無休止的稻田中行走,路況也開始變得平坦而沉悶,不變的地平線和筆直的路上,風景幾乎都是一樣,沿途也沒有可以休息的地方,韋爾切利地區的最大特色是其廣闊的稻田,自15世紀開始,以水稻種植為主,而佔地廣闊的波河平原,一向蚊患嚴重,特別在春夏季節,是黑蚊肆虐的地區,即使做足準備,走在路上也難免會受到叮咬,這段路可以算是對朝聖者另一大挑戰。
在Sathina兩人獨佔了整間宿舍,寧靜的環境下睡眠質素極好,早上六點,天還未完全亮便出發,離開庇護所後朝火車站方向走去,出城之前先經過一座九曲十三彎的行人天橋,然後開始進入波河平原,一口氣走了差不多9公里後,來到San Germano Vercellese,鎮上的咖啡店還未開門,唯有繼續往前走,從Santhia到Vercelli這28公里,一路上很荒涼,四野無人,既沒有遮陰的地方,也無可躲雨的地方,幸好今天天陰,灰濛濛的天空偶爾飄著微風細雨,但這樣的天氣可以避過黑蚊的襲擊,在到達Castellone之後,農場主人不再讓朝聖者經過他們的私人土地上,並以路標擋住去路,前行的兩條路上,一邊是多繞一點路先到3公里後的Montonero小鎮,一邊是沿著公路直往目的地韋爾切利,考慮到將近12點,而且沒吃早餐,便決定多走1公里打算在Montonero找個地方用過午餐後才繼續,可惜到達時時間太早,未到午餐時間,下午一點多,來到了住宿的地方,庇護所還未開門,唯有先當個觀光客逛逛這個城市。
穿過這座九曲十三彎的行人天橋後不久便開始進入波河平原



加富爾運河,水源來自基瓦索的波河,穿過韋爾切利平原,將水輸送到附近一帶的稻田
韋爾切利地區的最大特色是其廣闊的稻田
長達650公里的波河,是意大利最長的河流,從西北部阿爾卑斯山的蒙特維爾納,流經意大利北部多個地區,其中包括在Via Francigena 路線上的Piedmont皮埃蒙特、Lombardy倫巴第、Emilia-Romagna艾米利亞羅馬涅,最後在東部注入威尼斯附近的亞得里亞海,波河流域有五條主要河道和幾百條細水道,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周圍被水道環繞,其支流為這些地區提供農業灌溉,使其成為歐洲最大的水稻種植區,同時也為沿岸工業地區提供足夠水源,促進了地區之間貿易,在意大利歷史上波河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許多城鎮都是沿河而建立
8.5公里後來到了 San Germano Vercellese
Bell Tower of San Germano Vercellese 塔樓原本是屬於一座具有防禦功能的中世紀堡壘一部分,該城堡後來被摧毀,直到18世紀當新教區教堂建成後將其改為一座獨立的鐘樓,並且在鐘樓內裝置了新鐘
San Germano Vercellese市集
Church of San Germano 這座教堂於1265年首次被提及,13世紀成為當地的教區教堂,目前看到的巴洛克風格教堂是在18世紀重建,2014-2017年間曾經進行了修復工程,並且在外牆、內部及屋頂進行了結構加固
韋爾切利省的水稻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 15 世紀,該地區的灌溉系統是源自於波河其中的一條支流塞西亞河
稻田上的朝聖者標記,為朝聖者提供方向指引,確定沒有走錯路
穿過San Germano Vercellese小鎮以後來到了一大片平原
這些在稻田中間的小路,既長距離又無聊,所到之處風景幾乎都是一樣

小路旁邊偶爾會有高速行駛的火車經過
意大利北部著名的水稻田產區
天氣不穩定,走在微微細雨下也懶得再重新穿上雨披


波河平原下的美麗景色
Cascina Castellone 仍然在運作的農場
經過Castellone 農埸之後,需留意路上Via Francigena 新路線的指引,原本的舊路線是屬於私人土地,農場主人不再讓朝聖者經過他們的農地,並以路標擋住了去路,新路線需繞路多走1公里經過Montonero蒙託內羅到達韋爾切利,也可以沿著SP11公路穿過Cascine Stra到達韋爾切利郊區及工業區
稻米之鄉

從Santhia 到Vercelli 這段路很荒蕪,而且四野無人
Castle of Montonero 關於這座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具有防禦功能,控制著來往韋爾切利市的通道,原來的入口位於北側的方形塔樓下,15世紀在城牆周圍挖掘了一條護城河,入口被移至城牆的西側,並且加建了圓形塔樓作為保護,目前城堡已經改成了農場,屬私人產業,無法參觀
Montonero 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到達時只有一家餐廳在營業,可惜時間太早,還未到午餐時間
Trattoria Montonero 位於稻田之中的一家餐廳




看不到盡頭的一段大直路
African sacred ibis 原生於非洲的埃及聖䴉,這種鳥主要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但被意外引入歐洲國家,又是一個因爲環境而改變的例子
縱橫交錯的渠道,遍布整個地區的稻田

韋爾切利是皮埃蒙特大區韋爾切利省首府,位於波河平原的中部,韋爾切利和諾瓦拉之間的平原曾經是一片沼澤,自中世紀以來,人們利用塞西亞河畔肥沃的土地來種植,如今韋爾切利是意大利稻米之鄉,年產量約100萬噸,是歐洲最大的稻米生產地,這座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和許多藝術作品,著名地標包括新古典主義大教堂及重建於16世紀的羅馬及哥德式大教堂,教堂寶庫內藏有一份10世紀晚期用古英語寫成的手稿Codex Vercellensis,市中心的加富爾廣場是韋爾切利的中心點,廣場周圍環繞著中世紀的建築,其中以Torre dell’Angelo天使塔樓最為引人注目

Basilica di Sant'Andrea 聖安德魯大教堂是韋爾切利市不可忽視的建築,其特殊的立面設計使其成為建築亮點之一,成為該區地標性的建築,教堂始建於1219年,由當時擔任教皇使節的紅衣主教Guala Bicchieri 資助下建造,花了八年時間完成,最初以羅馬式建築為主,在往後幾個世紀的整修中加入了哥德式,教堂立面採用不同的石材,以灰綠色為主覆蓋大部分外牆,兩側鐘樓以紅色和白色磚來形成鮮明對比,教堂內部以哥德式為主,非常簡潔,幾乎沒有任何多餘裝飾,有三個中殿,後殿呈長方形,中殿在修復後改為哥德式,建築群中有一座八角形的鐘樓,鐘樓末端是磚砌的金字塔尖頂,15世紀初在教堂右側建造了一座獨立鐘樓,原來的修道院及迴廊在16世紀進行大規模修復,最後僅保留了禮拜堂、聖器收藏室
外觀接近羅馬式的教堂立面擁有三個入口,中間半圓形拱門上的雕塑描繪了使徒聖安德烈被釘十字架殉道的情景,左側拱門上的雕塑描繪紅衣主教 Guala Bicchieri 將教堂獻給正在加冕中的聖安德烈
迴廊位於教堂右側,是修道院建築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重建時迴廊的羅馬式柱廊及其底部四根一組的小柱子均被保留
教堂的內部相當簡潔,呈拉丁十字形狀的哥德式穹頂以細小的磚塊來裝飾


St. Eusebius' Cathedral 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世紀,它建在一個古老墓地遺址上,韋爾切利的守護聖人聖尤西比烏斯就埋葬在這裡,這座中世紀建築經歷了多次修復,1570年紅衣主教Guido Ferrero委託建築師Pellegrino Tibaldi進行大規模重建,(建造米蘭大教堂也是他負責),他拆除了原來大教堂的中殿,僅保留12世紀羅馬式塔樓,並且以新結構取代舊建築,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聖尤西比烏斯的墳墓,其遺骸至今仍然保存在教堂內,1582年教堂曾經一度因爲缺乏資金而停止興建,目前教堂的結構可以追溯到16-18世紀,而圓頂則可以追溯到19世紀,教堂立面屋頂上有十二使徒和基督的雕像,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由三個中殿組成,覆蓋著圓形的拱頂,後殿頂部有一個巨大的圓頂,這座大教堂與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非常相似
祭壇後面的中央壁龕裡擺放著聖尤西比烏斯的雕像,地板鋪砌了精美的馬賽克,巨大的柱子向上升起並支撐著大教堂

祭壇上方懸掛著10世紀的羅馬式十字架
建於 12 世紀的羅馬式鐘樓,是古老羅馬式建築唯一倖存的部分

Piazza Cavour加富爾廣場,是當地巿民生活的中心
圍繞在加富爾廣場是建於不同時期的建築,見證了中世紀至今的歷史演變
Angel Tower 位於Piazza Cavour 加富爾廣場上,建於 13 世紀之前,八角形的塔樓矗立在Piazza Cavour 加富爾廣場上,廣場中央是Camillo Cavour 卡米洛加富爾伯爵的雕像,他在意大利統一運動中一直扮演著關鍵角色,推動了意大利各個城邦的合併
Church of San Cristoforo 教堂外觀非常簡樸,目前的教堂是在16世紀初重建,裡面有著名畫家Gaudenzio Ferrari的一些珍貴畫作,他是皮埃蒙特文藝復興最偉大的倡導者之一,教堂內部整個天花板及牆壁幾乎滿佈著壁畫
Ostello Sancti Eusebi 非乾淨的住宿地方,登記的是一對意大利夫婦,來這裡當一星期義工,曾經走過西班牙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說意大利物價高,沒打算走Via Francigena 這條路線
只有我們倆入住的六人宿舍房,提供早餐及晚餐
晚餐於廣場上一家不錯的餐廳
豐盛的晚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