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Archive

顯示更多

朝聖之路2024年Via Francigena Lausanne to Rome - 托斯卡尼的丘陵地帶

D50 August 03, 2024 
Siena – Isola d’Arbia – Ponte a Tressa – Cuna – Quinciano – Ponte d’Arbia 27公里
Stay : Ostello Centro Cresti 自由捐獻  (by email)
自離開西恩納以後,Via Francigena 路線開始沿著Via Cassia卡西亞大道向南延伸至托斯卡尼和Lazio拉齊奧的邊界,雖然官方路線仍然是以一條從西恩納到San Quirico d’Orcia聖奎里科多爾恰的Via Cassia現代化公路為主,但朝聖者寧願選擇繞道前往數公里以外的古羅馬道路,以替代路線到達拉齊奧,這條蜿蜒曲折的鄉間小路連接許多農村,沿路有一些保留著古老文化的城鎮,承載著托斯卡尼的歷史及農業發展。西恩納南部地區被稱為 Crete Senesi,這個名字源自於該地區特色土壤中的黏土,顏色從灰色到棕色,由綿延數公里起伏的丘陵組成,土地呈波浪狀,周圍環繞著松樹和柏樹,隨時間和季節而呈現出不同的色調和變化。
從西恩納到Ponte d'Arbia蓬特達爾比亞這27公里,路線幾乎避開了大部分城鎮及公路,我們早上8點從羅馬城門離開,在經過工業區到達Isola d'Arbia阿爾比亞島後,便開始離開城市進入鄉郊,朝Val d'Arbia阿爾比亞山谷方向前進,正式踏進托斯卡尼的丘陵地帶,這一段可能是Via Francigena整條路線中風景最美,儘管沿途風景優美,但一路上幾乎沒有樹蔭,中途想找個地方坐下來休息也沒有,需要準備足夠的飲用水,這段將近18公里的路程,四野無人,在途上經過幾個鄉郊小鎮後,下午兩點半就來到了Ponte d’Arbia,在小鎮入口處Café bar休息了很久,然後按照當地人的指示走捷徑到達旅舍,由於入住人數不多,負責人安排了雙人房間給我們,黃昏時候下起雨來,雨勢越下越大,雨水㚒著冰雹一直下個不停,晚上氣溫明顯下降了不少,這一晚,注定好眠。
早上穿過Porta Romana羅馬城門離開西恩納,這座古老城門位於Via Cassia路線上,建於1327年,也被稱為 Porta Nuova,守護著通往羅馬的道路,大門上的壁畫由於二次大戰造成的破壞,大部分壁畫已經不存在,只有一些原本用來裝飾大門的壁畫得以保存,目前存放在聖方濟各大教堂內,城門牆上還刻有梅迪奇家族的紋章

Porta Romana 由兩座城門組成,加強了西恩納對外的防禦功能
Via Cassia 現代化的公路及高架橋樑,縮短了城鎮之間的距離
朝Val d’Arbia阿爾比亞山谷方向前進
晴空萬里,站在高處遠望,一目瞭然,十分遼闊的視野

連綿起伏的山丘、柏樹成蔭,這些托斯卡尼田園風光就像一幅畫

進入Isola d'Arbia阿爾比亞島前經過的工業區,這裡有點像進入Piacenza皮亞琴察之前,需沿著繁忙公路旁邊狹窄的路肩上行走


在西恩納地區,道路較為筆直,海拔高低起伏的變化比較小


Strade Bianche意思是白色的道路,是典型托斯卡尼地區未鋪砌的碎石路,它的顏色源自於乾燥的石灰岩礫石堆積成的細小白色粉塵,這條路也是騎自行車的路線
Monteroni d'Arbia幾個世紀以來,這裡一直被視為是Via Francigena前往羅馬其中一個重要通道,小鎮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之上,周邊圍繞著葡萄園、橄欖樹林以及向日葵田,村莊的名字來自附近地區的Monte Roni的一座小山,而Arbia是流經小鎮外的一條支流,在中世紀,該地區是西恩納共和國的農業中心,小鎮保留了大量中世紀建築,值得注意的是距離小鎮兩公里外一座建於13 世紀具有防禦功能的農場Grancia di Cuna,是托斯卡尼地區少有的建築,中世紀時屬於西恩納共和國的糧倉,用來儲存小麥,建築群規模龐大,設有城牆,入口處有一座塔樓,被認為是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防禦遺址,如今,該市正在重新開發旅遊業,以其歷史遺產和農業傳統來吸引遊客


走這段路時讓我想起法國之路的梅塞塔高原
坐落在山上孤立的農舍,車道兩旁種滿了柏樹,這地區獨特的土壤呈現出一種類似月球的外觀,這些荒蕪而起伏的山丘被描述為月球景觀
蜿蜒曲折的小徑,兩旁種植的柏樹大道,上下起伏的山丘,構成一幅很美麗的圖畫

這些丘陵地形土壤肥沃,起伏的山坡上已有數千年的耕作歷史
這一路上一直在太陽底下走著,雖然辛苦,但沿途可以飽覧到這些美好的風光,在某程度上可以算是值回票價了
Siena brown這個顏色的名稱源自於西恩納的泥土色調,中間紅棕色部分的泥土被稱為Burnt Siena

八月的盛夏遊走托斯卡尼的艷陽下,真的熱到讓我開始懷疑人生
距離目的地還有6公里,Quinciano 昆西亞諾是一個小村莊,其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00年,是一個古老而且具有防禦鄉功能的村莊,這個遠離人群的小鎮自13世紀開始享有自治權,一直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 1809 年成為Monteroni d’Arbia蒙特羅尼達爾比亞市的一部分
之前努力綻放的向日葵已經凋謝,有榮有枯,生命也是如此,有生有死,世間萬事萬物本該如此
Cappella Pieri Nerli, Quinciano 這座磚砌的八角形教堂遠看見像是一座風之塔,由Ferdinando Pierli Nerli費迪南多皮埃利內爾利伯爵委託下建造,該建築於 1861 年由Giuseppe Partini朱塞佩帕蒂尼完成,是西恩納新哥德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將近到Ponte d’Arbia 的時候,路況明顯變得平坦起來,這段路走得比較輕鬆
今天最後的3公里
Ponte d’Arbia 小鎮被Arbia River阿爾比亞河一分為二,10世紀Sigeric西格里克主教完成朝聖後從羅馬返回坎特伯雷時在朝聖日記中曾經提及該鎮的名字,大量文獻證明了這個村莊自13世紀中葉開始已成為一個市鎮,由於該地方位於通往羅馬的路上,曾經有一座供奉聖彼得羅的教堂和兩所朝聖醫院,但目前教堂已經消失,Ponte d’Arbia在二戰期間遭到轟炸幾乎全毀,1946年開始重建工程
Ostello Centro Cresti  一間非常棒的旅館,由基督教協會管理,義工們輪流提供協助

晚上七點多,來了一群年輕人,全身濕透、踩著滿是泥濘的登山鞋進來,他們是藉著暑假來走一段朝聖路,在傾盤大雨下仍然不肯放棄,年輕人總愛挑戰,晚上我們一大群人在花園聊天,很羡慕他們懂得利用最無價的青春將目光放眼在外面的大世界,在朝聖路上所見所聞,讓智慧得到啟蒙,在學校及書本以外所學到的知識,一生受用
乾淨舒適的房間
豐盛的晚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