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Archive

顯示更多

朝聖之路2024年Via Francigena Lausanne to Rome - Est Est Est 葡萄酒的起源

D56 August 09, 2024
Bolsena – Montefiascone 18 公里
Stay : Foresteria del Monastero di San Pietro EU15,提供早晚餐 EU15 (by email)
從博爾塞納到Montefiascone蒙特菲亞斯科內距離很近,只有18公里,路程雖短但中間沒有經過任何城鎮,早上我們從Porta Romana羅馬門出發,隨著Via Francigena的路標一路往上,博爾塞納湖景不時映入眼簾,走了沒多久,路又沒入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前往蒙特菲亞斯科內的路上,地勢會往上升,幸好這300米的攀升是平緩地向上,一口氣走了大約10公里後來到了Turona Park圖羅納公園,四周綠樹林蔭,樹木參天,溪流縱橫,形成了好幾個小型瀑布,木橋上的標記寫著Montefiascone距離羅馬最後100公里,數字看起來不正確但無論如何,當朝聖者看到這個路標,應該會是個感動的時刻,不竟我們是從千里之外一步一歩走過來的,我們穿過茂密的森林,越過瀑布、小溪,沿途湖景、橄欖樹和葡萄藤隨處可見,然後又回到了公路上,再次沿著山坡的路徑前行,在快要到達目的地蒙特菲亞斯科內小鎮時路邊有個絕佳的觀景台,我們在那裡稍作停留,欣賞博爾塞納湖的壯麗景色,最後我們沿著湖邊來到了蒙特菲亞斯科內山頂,中午時候到達小鎮範圍,從山腳沿路步行進村,在教堂門外再次看到最後100公里的標記,Montefiascone蒙特菲亞斯科內位於博爾塞納湖的更南端,坐落在海拔590米的高地之上,最早記載於9世紀,位於Via Francigena圖西亞地區的最高點,由於位置靠近羅馬,成為教宗的重要據點,12-13世紀教宗們常被迫逃離Viterbo維泰博的宮殿,這裡便成了教宗們的避難所。晚上我們去了一家歷史悠久的餐廳,吃了一頓美味的晚餐,然後心滿意足的回到修道院,或許朝聖路上已讓我學會了滿足於那些細微的小事。

到達海拔475米的Monti Vulsini武爾西尼山,從山脊上欣賞博爾塞納湖的壯麗景色
走向廣闊的平原
寧靜的森林裡,偶爾會傳來幾聲鳥鳴,是今天整段路最美的一段

Turona Park圖羅納公園內的一座木橋
指示牌標記著Montefiascone是距離羅馬最後100公里
前往蒙特菲亞斯科內的路上,大部分都是穿梭在田野與樹林之間
兩旁盡是用來釀造Montefiascone著名的葡萄酒 Est! Est! Est!的葡萄樹
距離今天目的地還有5公里
從高處可以欣賞到博爾塞納湖的全景,我們忍不住在這裡待了好一陣子才捨得離開

Montefiascone蒙特菲亞斯科內是維泰博省拉齊奧大區其中一個小鎮,坐落在可以俯瞰博爾塞納湖的山丘之上,海拔約590米,該鎮屬於Tuscia圖西亞,距離Viterbo維泰博僅七公里,以盛產優質的白葡萄酒而受人關注,其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伊特魯裡亞時代,小鎮名稱源自拉丁文Mons Faliscorum,意思是法利斯人之山,法利斯人是古代伊特魯里亞南部的民族,雖然是拉丁人,但在文化上與伊特魯里亞人更接近,據說他們因羅馬入侵而放棄了這片土地,中世紀時期,蒙特菲亞斯科內因其位於連接坎特伯雷和羅馬的朝聖之路Via Francigena的戰略位置而成為重要的宗教和商業中心,主要景點有建於11世紀以獨特的雙層結構建築而聞名的Church of San Flaviano聖弗拉維亞諾教堂,該鎮的主要地標之一,以雄偉的圓頂和精美的壁畫而引人注目的Cattedrale di Santa Margherita聖瑪格麗特大教堂,蒙特菲亞斯科內的經濟主要依賴葡萄酒Est!Est!!Est的生產,這種葡萄酒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當地的特色,每年八月這座城市會舉辦葡萄酒博覽會活動,是該市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吸引不少遊客和葡萄酒專家前來
蒙特菲亞斯科內最早出現在文獻中可以追溯到9世紀,由於靠近羅馬,多年來一直是歷任教宗的鍾愛之地
Via Francigena 路線到達羅馬前100公里的公路距離
Church of Corpus Christi 教堂位於Montefiascone蒙特菲亞斯科內歷史中心和公路之間,是一座比較新的建築,建於1921年至1924年間,新古典主義風格,由於地基下沉導致結構問題圓頂和兩側橫廳完全崩塌,教堂被迫關閉,經過四年的大規模修復,將其改造成簡單的天花板,後殿區域向後移動了4米,於1984年教堂重新開放
教堂門外100公里的標記,徒步的話,仍有大約130公里的路要走
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中央為八角形
教堂內部保留著一些14世紀壁畫,這些壁畫在1896年被發現,部分壁畫保存完好
最後的晚餐畫作

Basilica of Saint Flavian 坐落在古老的聖瑪利亞教堂的城牆之上,教堂的名字源自一位基督教殉道者Flavian,他曾是羅馬貴族,在決定皈依基督教後被淪為奴隸,其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在Pope Leo IV教宗良四世的文獻中曾提及過,它建在城外,教堂由兩座不同的建築重疊且朝向相反方向,而建築師充分利用地面的高低落差將羅馬式和哥德式風格完美地融合,教堂分佈在兩個不同的樓層,下層教堂是最古老的,這座羅馬式教堂建於1032年,由於位於四條羅馬道路交會處,教堂的地基設計參考了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可以從下層教堂通過樓梯進入上層教堂,教堂在14進行世紀了擴建,並將外觀改為哥德式,教堂左側的小教堂建於15世紀
4世紀初的壁畫,描繪耶穌受難,聖尼古拉斯和聖徒的故事

大教堂內部幾乎全是中世紀的壁畫,但部分壁畫保存得不太好


建於12世紀下半葉的中央後殿,中央祭壇建於1985年
右側後殿天使報喜壁畫,壁畫底部記載了其創作日期是1575年
傳奇人物Defuk的墓碑,當時德國國王亨利五世前往梵蒂岡接受教宗加冕,Defuk與他同行,他是個葡萄酒愛好者,並且派僕人先行前往,沿途尋找優質葡萄酒,如果酒質好,就寫上Est,拉丁語是好的意思,傳說這位僕人在蒙特菲亞斯科內喝的葡萄酒給了極高的評價,連續用三個 EST 標記了它,德福克在完成羅馬使命後返回蒙特菲亞斯科內,最後因為飲酒過量而死於蒙特菲亞斯科內,他的遺體被安葬在聖弗拉維亞諾大教堂內,他的忠心僕人為他立下墓碑,上面刻著EST!EST!!EST!!! PROPTER NIMIUM EST EST HIC JOANNES DEFUK DOMINUS MEUS MORTUS EST,意思是我的主人約翰內德福克,因飲酒過量而在此喪命,原本的碑文放在地板,現置於一面牆上,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不太確定但確實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穿過18世紀的城門進入舊城區
Basilica di Santa Margherita 教堂矗立於法利斯科山頂,俯瞰蒙特菲亞斯科內及其周邊地區,新古典主義風格,從市中心的各個角落都清晰可見,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330年,1369年教宗Urban V烏爾巴五世將教堂升格為教區教堂,人們決定建造一座更大的主教座堂,工程始於15世紀末,建造過程橫跨接近兩個世紀,於17世紀初才完成,建築群分為兩層,上層是教堂,下層是地下室,保存著紅衣主教Marco Antonio Barbarigo馬可安東尼奧巴爾巴里戈遺物,他自1687年起擔任Montefiascon蒙特菲亞斯科內和Corneto科爾內托的主教,教堂內部呈八角形,有一系列藏有豐富藝術品的小禮拜堂,直徑27公尺的圓頂是在1670年大火後重建時建成,教堂正面夾在兩座鐘樓之間,鐘樓於1840年後加,這座教堂供奉蒙特菲亞斯科內的守護神St. Margherita聖瑪格麗特,並收藏了屬於她的聖物
聖瑪格麗特大教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中央穹頂,是意大利最大的穹頂之一,1670年一場大火燒毀了教堂的屋頂和內部裝飾,宏偉的穹頂由 Carlo Fontana卡洛豐塔納設計,教堂原本是沒有天花板覆蓋,一直以來都是在露天舉行彌撒,直到17世紀重建時才加建圓頂,直徑27公尺,是意大利三大穹頂之一,整個翻修工程僅用了4年時間完成
教堂內部呈八角形,以放射狀排列著各個小禮拜堂,頂部是宏偉的穹頂

大教堂內部有許多藝術作品,包括壁畫、雕塑和裝飾精美的祭壇,每個角落都講述著一個故事,讓人們認識到蒙特菲亞斯科內豐富的宗教和文化歷史

入口處大門兩側的壁龕供奉著兩尊雕像,分別獻給蒙特菲亞斯科內的兩位守護神,正面展示了委託建造教堂圓頂的樞機主教Vincenzo Macchi文森佐馬基的徽章
Chiesa Santa Maria della Neve 教堂原名為卡斯特羅聖母瑪利亞教堂,因其位於要塞羅卡城堡的所在地,因而得名,這座小型中世紀教堂坐落在蒙特菲亞斯科內的最高處,由Pope Innocent III教皇英諾森三世於13世紀初下令建造,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座舒適的禮拜堂
關閉了的Rocca dei Papa 教皇城堡和花園

Belvedere di Montefiascone觀景台,是小鎮的最佳視覺點,從這裡幾乎可以360度俯瞰周圍的景色,好天氣時甚至有機會看到遠方的到亞平寧山脈和第勒尼安海
在觀景台前也能看見山下小鎮的模樣

Foresteria del Monastero di San Pietro 位於市中心,徒步前往各個景點非常方便,是個古老而簡樸的地方,唯一缺點是出入需要由修女開門,留意修道院晚上9點關門,超過這個時間就不能進去
仍然是我倆獨佔一間四人宿舍房間
雖然修道院有提供晚餐但最後我們決定到外面用餐
豐盛的晚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