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Archive

顯示更多

朝聖之路2025 Via Francigena Rome to Santa Maria di Leuca 羅馬城堡群下的小鎮

D7 2025.06.26 Castel Gandolfo - Velletri 26公里
Stay : A Casa di Ciccio da'mmonte 雙人房@EU40 share bathroom  (by email)
Via Francigena 與西班牙聖雅各之路、耶路撒冷之路並列為中世紀三大朝聖之路,而Via Francigena南線在2019年被EAVF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he Via Francigena ways) 協會認可的官方朝聖路線,這條路線將原先從坎特伯雷到羅馬的傳統路線延伸,從羅馬出發,穿過意大利南部的拉齊奧、坎帕尼亞和普利亞等地區,直至抵達最南端Santa Maria di Leuca的港口,中世紀時期,是朝聖者繼續前往耶路撒冷的出發點,與北線相比,南線沿途的路標指示並不如北線般清晰,仍有待改善,部分地區鎮與鎮之間就只有山和田野,或者是只有廖廖無幾的房屋,某些路段一整天是沒有任何補給點,每天需要仔細規劃及帶上足夠飲用水,特別是在炎熱的天氣下,Lazio拉齊奧南部地區這一段始於羅馬到Minturno明圖諾,象徵著北方與南方的分界線,全長約240 公里,函蓋超過20個城鎮,以起伏的丘陵和森林為主,沿途會經過風景優美的火山口湖泊區和許多歷史古蹟。
第二天早上六點半離開公寓,經過舊城區穿過城門沿著彎彎曲曲的林間小徑前往下一站Albano Laziale 阿爾巴諾拉齊亞萊,到達小鎮後先找家小店坐下來用過早餐,看完教堂後原打算參觀蓄水池,卻原來要在前一天以電話預約,沒能如願進入內部參觀,無奈之下唯有繼續前行,穿過羅馬圓形劇場離開,沒多久便開始進入Castelli Romani羅馬城堡公園,傳說中的戴安娜神殿遺址就是在這片茂密森林之中,然後再來一段彎彎曲曲的山路後便抵達以野生草莓而聞名的Nemi內米小鎮,這個小鎮帶點商業味,餐廳、咖啡店、售賣紀念品的商店都有,我們在這裡待了很久,午後的太陽,又熱又毒,在酷熱的天氣下走路覺得比平常還要累,一口氣下走完餘下的10公里,喘著氣爬上最後一度斜坡,來到目的地韋萊特里已經是下午三點半。

穿過這座城門離開岡多菲堡


中途經過小小的休息區

Albano Laziale 阿爾巴諾拉齊亞萊位於Lake Albano 阿爾巴諾湖的西南岸,坐落在阿爾班山腳下,Castelli Romani 羅馬城堡區17個城鎮其中一個,羅馬人到來之前是屬於古拉丁姆 (Latium) 地區最強大、最古老的城市Alba Longa阿爾巴隆加,隨著羅馬王國的崛起,為了爭奪拉丁姆地區統治權,雙方同意透過決鬥來解決,決鬥地點是靠近今天的阿爾巴諾拉齊亞萊地區,最終阿爾巴隆加戰敗,成為羅馬王國的領土,大約在公元前 7 世紀被好戰的羅馬國王Tullus Hostilius圖盧斯霍斯蒂利烏斯徹底摧毀,鞏固了羅馬人在拉丁姆地區的控制權,羅馬王國時期的Albano Laziale 這地區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古蹟,現存的遺址都是建於後來的羅馬帝國時期,包括Porta Pretoria普雷托利亞門、建於9世紀的教堂,地下蓄水池及羅馬圓形劇場
Santa Maria della Rotonda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原本是羅馬皇帝 Domitian 圖密善別墅內的一座用來祭祀的神殿,3世紀時在附近興建軍營後被改建為供軍官及士兵使用的浴場,如今教堂入口處地板上仍然保存著描繪海洋生物圖案的馬賽克裝飾,9世紀浴埸改建為教堂,作為禮拜場所使用,羅馬式鐘樓建於14世紀初,教堂經歷了多次改建和翻修,主要集中在17世紀和19世紀,20世紀進行了大規模修復,以恢復其古羅馬時代原始外觀
建築物內部呈圓形,其設計風格模仿自羅馬萬神殿,屋頂中央有一個圓形開口,為當時浴場收集雨水的中央水池提供光線
教堂內部中央祭壇上懸掛著一幅拜占庭風格的聖母子像,這幅聖像在15世紀被重新繪製

Cisternoni di Albano 這座阿爾巴諾蓄水池由36根立柱支撐,看起來像是一座大型地下教堂,蓄水池最初是為了給皇家別墅供水而建,3世紀在進行擴建後為附近的羅馬軍營及浴場提供水源,由於建於兩個不同時期,建築物一部分是從火山岩層中直接開鑿出來,其餘部分是用磚石建造,牆身內壁塗上防水砂漿以確保其防水功能,建築物呈梯形,分為五個通道,水源來自阿爾巴諾湖火山口內的泉水,羅馬人增建了兩條引水渠將泉水引入蓄水池,可容納達264萬加侖,即使在兩千年後的今天這些引水渠仍然保持其原始設計和功能,展現了古羅馬人在水利工程的高超技術,參觀需要最少一天前到 Civic Museum of Albano Laziale市立博物館購買門票或致電預約 (Tel 9323490)
Roman Amphitheatre 圓形劇場建於 3世紀,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為 Partian 帕提亞軍團而建,這個梯田式結構部分建築是從岩層中直接開鑿,其餘是採用磚石建造,隨著羅馬帝國衰落和城市發展,劇場大部分建築已被拆除,石材用於建造新的建築,中世紀時期部分地方被用作墓地及改建為教堂,後來被掩埋在城市之下,直到19世紀在考古發掘下才得以重見天日
圓形劇場內原先有的兩層觀眾席,經歷過漫天峰火的戰爭和掠奪,目前劇院的外牆和裝飾幾乎已經蕩然無存,如今看到的主要是地基、地下通道和下層結構,在現場看像是一個雜草叢生的荒野地,我們只能透過殘存的遺跡,運用大量的想像力才能還原當年氣勢磅礴的景象,但遺址目前已被圍封,不對外開放
離開小鎮以後就是一大片樹林路

沿途路標清晰,不過此小徑看起來像是非常年行走的路,中途大多是未經修飾的碎石路


看了路牌,確定了正確方向,繼續前行
經過這片森林後很快便會進入另一個火山口湖 -  內米湖的範圍了
穿過城門後便開始進入Nemi 內米市
Lago di Nemi 內米湖是一座火山湖,位置處於火山區的中心地帶,周圍環繞著高聳的山脊,湖泊呈圓形,最大深度約 33 公尺,湖水清澈,周圍環繞著茂密的森林,在古羅馬時期因內米湖畔森林中有一座供奉Diana Nemorensis 戴安娜女神的神殿,因此被稱為Speculum Dianae戴安娜之鏡,公元 1 世紀羅馬皇帝Caligula卡里古拉建造了兩艘巨形船隻,作為其海上皇宮,這兩艘船在卡里古拉被刺殺後不久便沉沒在湖底,船身在1930年成功被打撈並存放在博物館內,諷刺的是這兩艘船在內米湖底沉睡了兩千多年,卻在浮出水面之後不到十年就毀於一場大火,二戰期間博物館被燒毀,內米號沉船幾乎化為灰燼,目前在Museo delle Navi Romane博物館中展出的船隻是複製品
Nemi 是 Castelli Romani羅馬城堡群面積最小的一個城鎮,小鎮的名字源自於拉丁文 nemus,意思是森林,在古代這片茂密的森林被視為是聖地,受到拉丁人所供奉的女神戴安娜庇佑,她是大地之母,掌管月亮、狩獵及孕育的女神,內米位於火山口邊緣,俯瞰著一座同名的火山湖,坐落在懸崖之上,屬於易守難攻,曾經先後被多個貴族佔領,19世紀意大利統一後,內米成為一個市鎮,如今是一個受歡迎的旅遊勝地
Statue of Gabriele D'Annunzio 這座青銅像位於內米市中心的 Piazza Umberto I 廣場,於2024年建成,Gabriele在意大利文學界佔據重要地位但他在政治及行為上極具爭議性,被視爲是法西斯主義的先驅,他的政治理念對墨索里尼有著深遠的影響
內米小鎮雖小,卻擁有悠久的歷史、迷人的湖泊景色,城牆下的觀景台是眺望內米湖的絕佳位置,是受遊客歡迎的景點之一
小鎮的歷史中心
小鎮以其獨特的野生草莓而聞名,草莓節是這個小鎮的重要節日,自1922年以來,每年六月第一個星期日舉辦盛大的野生草莓節,慶祝草莓豐收,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與該節日的盛況
內米的野生小草莓,由於生長在內米湖畔火山口的斜坡上,土壤含豐富礦物質,甜度比一般在大型農場種植的高,草莓味道濃郁
街道兩旁有不少售賣手信的小店,在這地方休息一下,逛逛小鎮也是不錯

穿梭在山城之中,從舊城區順著路走中途會經過一座教堂,教堂雖然沒十分華麗,但在炎熱天氣下卻是個休息的好地方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 Pozzo 教堂名稱中的Pozzo 意大利語意指井,傳說聖母瑪利亞的聖像曾經在小鎮上一座水井中顯靈,這座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建在當時城堡附近的一個水井或蓄水池上方,是Castelli Romani羅馬城堡區最大、最美麗的教堂之一,於17世紀初在舊建築上重建,以取代之前的一座小型教堂,現存教堂的立面是在19世紀初期由建築師Giuseppe Camporese設計,教堂內收藏了多件珍貴的宗教藝術作品

1656年席羅馬城堡區發生了一場瘟疫,席捲城堡區內所有村莊,只有內米鎮能夠倖免於難,當地居民為了感謝聖母瑪利亞的庇佑,避過這埸瘟疫而興建了這座禮拜堂

教堂內部許多壁畫部分已經剝落,看來是需要徹底修復


萬里無雲的晴空
再次踏進朝聖路的荒蕪綠意之中


從山腳下沿路步行進村,是日終點在望

Velletri韋萊特里是該地區最古老的城鎮之一,早在羅馬建城之前已經存在,這地區深受伊特魯里亞人的影響,公元前4世紀被羅馬人征服,成為羅馬帝國殖民地,韋萊特里是奧古斯都的故鄉,他的童年在這裡度過,小鎮大致分為兩個部分,舊城區位處於山坡之上,而新區就在山城的山腳處,兩者距離大約1公里,舊城區是韋萊特里最古老的部分,保留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佈局,包括許多的歷史建築、教堂和古代遺址,如市政廳和韋萊特里大教堂,山下是新區,19 世紀末才開始發展,比較現代化,主要是新建的住宅區、商業中心、工業區及火車站,二次大戰期間城市遭受轟炸,經歷過漫天峰火的戰爭後許多古蹟被毀,在戰後進行重建,如今,韋萊特里是是羅馬城堡群中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生產優質的葡萄酒而聞名
這座被葡萄園環繞的小鎮,曾經是羅馬人的度假勝地,貴族們紛紛在此建造別墅,自19世紀從羅馬到韋萊特里的鐵路建成之後,促進了這座城市的發展,時至今日,這地方是羅馬城以外其中一個熱門的旅遊勝地
Chiesa di San Martino Vescovo 聖馬蒂諾教堂經歷了多次重建和翻修,現存的建築可追溯至18世紀,教堂立面為新古典風格,門廊由對稱的四根石柱支撐

Palazzo comunale 這座宮殿建在古老的羅馬遺址上,始建於16世紀但直到1720年才正式完工,二戰期間韋萊特里遭到轟炸,建築物損壞嚴重,最後依照原來的設計重建,如今是韋萊特里市政府的所在地,裡面設有Museo Civico Archeologico市立考古博物館
矗立在市政廳前的Augustus奧古斯都像,原名 Octavian 屋大維,凱撒大帝的養子,是羅馬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在公元前27年結束了羅馬共和國時期,從那時開始羅馬由共和國轉變為帝國,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也奠定了往後羅馬帝國長達200年的和平與穩定
出生在韋萊特里的Stefano Borgia是意大利一位傑出的神學家、古物學家和歷史學家,1789 年,他被升為樞機主教,曾經參與1800 年選舉教宗庇護七世的秘密會議
Oratorio di Santa Maria del Sangue 這座教堂儘管規模不大但卻極具宗教意義,1516年當地人在教堂所在的位置不遠處發現了一幅從壁畫中流下血淚的聖母像,被視為是神蹟顯靈,1522年隨著瘟疫的蔓延,人們決定在鎮上建造一座教堂來奉獻給聖母,教堂採用八角形的佈局,具有典型的文藝復興晚期風格,如今這座教堂仍然是當地活躍的禮拜場所
Chiesa di San Michele Arcangelo 這座教堂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中世紀時期教堂曾經遭到地震和戰爭的轟炸而需要重建,現存教堂的建築可追溯至19世紀,是韋萊特里重要的宗教場所
Fontana di Piazza Giuseppe Mazzini 建於17世紀的巴洛克噴泉,由Angelo Pellegrini設計,噴泉上的雕像以神話人物、獅子和海馬裝飾

Velletri Cathedral 韋萊特里大教堂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5世紀,供奉教宗兼殉道者Saint Clement I 聖克萊孟一世,教堂的風格融合了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元素,目前的教堂建於12世紀,以取代了原有的舊教堂,重建時增建了地下室和仿照中世紀羅馬的後殿,16世紀再次進行了重建和擴建,二戰期間教堂遭到嚴重轟炸後進行了戰後重建工作,以恢復其原來面貌,羅馬式鐘樓曾經被閃電擊中而倒塌,於 17世紀重建,教堂內部裝飾於18世紀完成,珍藏著中世紀具有歷史和宗教價值的藝術品,教區博物館位於建築群旁邊的修道院舊址內



教堂內部裝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木質格子天花板,中央繪有精美的壁畫






A Casa di Ciccio da'mmonte 房間乾淨整潔可惜屋主因為工作關係已經搬往別處,暫時停止營業

室內每個地方都像飯店般舒適,看來屋主是對朝聖客特別優待
La Forbice 位於山下新城區,屋主推薦的餐廳,晚上八點才開始營業,食物質素有驁喜,特別是Pizza 而且價錢也不貴,唯一的缺點是人太多,待應生不足,無論是叫餐或上菜都需要耐心等待



留言

熱門文章